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如何预防(H1N1)型流感

住家隔離者須遵守10項最新事項

1)你必須在指定的隔離期間留守在屋子裡(盡可能留守在與家人分開的房間內)。

2)禁止離開家門及出席公共場合,無論是執行任務,上學,補習,宗教場所,宴會,購物等其他活動。

3)注意自我衛生:
**在咳嗽或打噴嚏時,須以紙巾或毛巾掩蓋嘴巴及鼻子,並把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內。
**經常以清水及肥皂洗手,特別是在咳嗽或打噴嚏後。同時在碰觸鼻子、嘴巴及眼睛後也必須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私人衛浴物品,包括毛巾、肥皂及其他等,並分開使用廁所。
**確保家中的空氣流通。
**被口液或鼻水污染過的物體表面如地板、桌子必須以含有氯成份的清洗液清洗。

4)若出現發燒、咳嗽或感冒的症狀下仍必須與他人接觸,必須使用口罩。

5)減少與朋友或家人的接觸,並避免到公共場合。

6)在隔離期間內每天測量體溫及注意感染的症狀。

7)獨居者須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協助以獲取日常用品。

8)記錄所有前來探訪的親戚及朋友的名字、電話號碼及地址。

9)發現身體出現感染症狀或發燒後,立即通知鄰近的縣衛生局。

10)通過衛生部的網站、電台、電視及報章跟進流感的最新進展。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椰子树的用处


椰子树,又叫越王头,棕榈科热带木本油料果树,属于红树族谱。热带地区的棕榈树,能够长到80英尺高。不同于其他树种是从底部开始生长,椰子树是从顶部生长,就得叶子不断脱落,从而导致主干细长,当主干长高之后就不再增粗。每棵椰子树由将近7500个多边形组成。

椰树主要有绿椰、黄椰和红椰三种,椰子树一般高达25米以上,树干笔直,无枝无蔓,巨大的羽毛状叶片从树梢伸出,撑起一片伞型绿冠,椰叶下面结着一串串圆圆的椰果。   椰子水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促进细胞再生长,可吃可饮,明目健胃醒酒,琼崖纵队红军曾将椰子水代替葡萄糖水注入静脉维持生命。椰肉还可做椰蓉、奶油,椰壳可烧做活性炭,椰根煮水可治疗炎症。
椰子树全世界都有分布,原产于马来群岛,海南种植已有2000年的历史。栽种8年开始结果,盛产期在20年以上,寿命长达80年;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果实不断,尤以秋天为收获旺季。 它们树干光滑,接近笔直,树叶从树顶“炸”出来,活像过年放的礼花。它们随着三亚的海风,飘出了椰子树的经典造型,南亚的诱人风情…… 是热带旅游的好风景。在热带线的旅游景点上人们时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树顶长有巨大的羽毛状叶子,形成优美的树冠。人们一看到椰子树自然就会想到热带,想到海滩。成熟的果实卵形或椭球形,外壳厚,富含纤维;内果皮硬,内充满胚乳(由椰肉和椰汁组成),胚小。椰果可以漂浮在水上,

椰子树成熟的椰果落下来,容易被海流传播到各地。这也是为什么在热带海滩多椰子树的原因。椰子树在海边地势仅高于涨潮水面、有循环的地下水、雨量充足的地方生长最为繁茂。世界上大部分椰子产于小种植园。用成熟的椰果繁殖,剥去外皮后置于苗床,盖上土层,4至10个月后将幼苗移栽。通常5到6年后开始结果,15年达到盛果期。果成熟期1年,每株椰子树年产果数可达100个,其中仅半数生长良好。产果期可至树龄50年。干燥果仁称为椰肉,可榨出最高级的植物油——椰油。椰肉也可以食用,未成熟椰果中的汁液叫椰汁,可以饮用,不怕海水腐蚀的椰壳纤维可以制绳、垫、筐、刷子和扫帚等。幼嫩的花柄受伤或被砍断时会流出椰树汁,味甜,可直接饮用,也可制糖和酒精。椰子树顶端砍下的嫩芽称为棕榈甘蓝,可食用。成熟的椰叶用来盖屋顶或编织篮筐。树干多纤维,不易腐烂,可以建棚屋,木材作为细木称豪猪木。 椰子全身都是宝。它的皮可以加工成地毯、绳子。外壳可以制成各种各样、驰名中外的工艺品“海南椰雕”、碗、酒杯、猴头……椰肉嫩时是甜甜滑滑的,吃下去后回味无穷,椰肉老时可以榨成椰奶,如果每天喝上一杯天然的椰奶,不仅味道美,增智健脑,而且还起到美容、延年益寿的作用。它也可以加工成不同口味的椰子糖、点心,和闻名世界的国宴饮料,椰树牌椰子汁。 椰根可以制药。椰叶也有用处,可以编成席子坐着乘凉、遮阳,枝干可以制家具,建房屋当顶梁。椰子树种下后,一般不需要人们特别培育,只要有土的地方,它就能生长。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永远的沈慕羽 1

南天砥柱,族风绵长

沈慕羽先生祖籍中国福建晋江,1913年7月20日诞生于马六甲吉林街。父亲沈鸿柏是当时马六甲同盟会领袖,取名"慕羽"有着"景慕关羽"的意义,希望他能效法关羽的精神,成为有情有义,为正义奋斗之士。



1928年,16岁,沈慕羽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培风学校初中部。

1938年,26岁,沈慕羽与曾月霭共结连理,夫妻恩爱非常,育有6男3女,儿孙满堂。

政海博弈,为国为民

1949年2月,陈祯禄创组马华公会,沈慕羽深受感召,为了马来亚华人的前途加入了马华公会,并担任马六甲分会义务秘书多年,极力推动各项提升华族文化和政治意识的活动。
1955年5月7日,在沈慕羽的筹划下,成立了马六甲马华青年团,这是马华第一个青年团,并带动了其他地区马华青年团的成立。沈慕羽也因此而被称为"马青之父"。
1966年,沈慕羽以马华公会青年团副团长的身份要求政府将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结果遭马华公会开除党籍。
1971年2月,为了华人社会的团结,沈慕羽不计前嫌,接受马华总会长陈修信的邀请,参与全国华人团结大会,并发表演说。结果遭警方控以涉嫌触犯煽动法令而被捕。两年后,政府撤销有关的案件,并提出委为上议员的建议,但被沈慕羽婉拒。
沈慕羽自被马华公会开除后,就不再参与任何政党,但他依然密切关心政治,对于不合理的施政,他不平则鸣,据理力争,从不妥协。正因为沈慕羽这种刚正不阿的风范,而备受朝野政党的尊敬。
杏坛设教,奋战不已

1933年,21岁,沈慕羽在培风学校担任教职,从而开始了教育路上的不平凡岁月。同年,晨钟夜学开办,为失学青年和受英文教育者提供学习华语华文的机会,沈慕羽也是一马当先,前往担任义务教师。1945年,晨钟夜学战后复办,即由沈慕羽主持校政,一直到2004年,92高龄才卸下担子。数十年来,晨钟夜学秉持有教无类的办学精神,学生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职业,前来受教者多如恒河沙数,更是促成了马六甲华语流行满天下的特色,对华文教育的推广,以及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1947年,沈慕羽接掌平民学校,费了一番心血,在废墟中重建平民学校。在沈慕羽的悉心经营下,校誉日隆,并成为马六甲首屈一指的名校,家长皆以能够进入平民学校为荣。为了报读平民学校,许多家长不惜在半夜就开始排队登记,甚至还曾经因为家长过多,争先恐后而挤倒校门。1973年7月20日,61岁,沈慕羽荣休,卸下担任了27年的平民学校校长的职位。
沈慕羽在教育事业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倡办教总,并领导教总28年。1950年12月,沈慕羽以马六甲教师会主席的身分会见吉隆坡教师会主席林连玉,力陈团结全国华校教师的重要,并倡议组织全国华校教师总会。各教师会对此反应积极,遂于1951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了华校教师总会,也就是教总,从此掀起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华教运动,奠定了华文学校今天继续存在的基础。
自教总成立以来,沈慕羽即是理事会的成员,并于1965年12月被选为主席,一直连任到1994年5月,以82岁高龄为由不再接受挽留,才卸下教总主席的重担。过后,沈慕羽被委为教总永久会务顾问,可说由始至终都与教总同在。
在担任教总主席的28年期间,华文教育正处于风雨如晦,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虽然如此,为了争取华文教育平等的地位,沈慕羽总是站在第一线上,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勇猛前进。这期间的经历包括了争取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运动、发起创办独立大学运动、推动独中发展运动,以及捍卫华小不变质运动如反对3M计划、综合学校计划以及其他种种不合理的措施。
1987年10月28日,沈慕羽虽已75岁高龄,但却因为反对政府调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担任高职,而在内安法令下遭政府扣留,直到1988年6月3日,被关了200多天,才获有条件释放。


文化传承,不遗余力

除了教育事业,沈慕羽对于文化工作的推广也是不遗余力。在这方面的努力包括了从事报业,创办《古城月报》;倡议成立民众图书馆,推广民间阅读风气;推动改革华语,简化汉字的工作;领导孔教会,致力于宣扬中华文化;并于1983年3月27日促成了全国华团文化大会的举行,通过了反映全国华裔同胞心声的国家文化备忘录,以争取马华文化在国家文化范畴中,应有的合理地位。1989年7月,沈慕羽先生被选为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主席,并开创了文化节点燃火炬运动。


荣宠有加,风光无限

沈慕羽一生为族群、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他无私付出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不但是泽及邦国,更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团体和政府当局的赞誉和表扬。此外,一些热心人士也特地在森美兰州金马士设立了沈慕羽纪念馆,以表扬沈慕羽一生的功绩。





巨星陨落,典范长存

沈老不幸于2009年2月5日晚上9时15分与世长辞,灵柩停放在马六甲培风中学礼堂,为期六天。这是培风中学创校96年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设为灵堂,以示对沈老的崇高敬意。全国各地各阶层人士,包括了华团领袖,各政党领导层、正副部长、社会人士和学生等等都纷纷到来向沈老鞠躬致意。举殡当日,更是上万人相送沈老最后一程,送殡队伍长达一公里;而且所到之处、路人皆驻足观看致意,目送沈老最后一程,在在凸显了沈老在华社心目中的地位。
沈老为了争取华教权益和民族平等地位所展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威迫利诱下,一贯"大义凛然,绝不低头"的风骨,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服务一生,战斗一世",沈老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国立综合性博物馆。在吉隆坡市西郊。1963年开放。 古典式马来建筑的墙面上装饰着两幅巨大壁画,长35.1米,高 6米,左侧是表现马来西亚各种手工艺品制造的全过程,右侧是从12世纪起至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场面。 陈列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4个部门,展出马来西亚的前石器时代至现代的考古、历史和经济史料,也有反映 19 世纪马来王族结婚仪式、传统戏剧、皮影戏以及风俗民情等史料,还有农业、采矿业等方面的史料以及当地特有的热带植物、动物标本,其中马来贝类最为丰富多采。展品中有16世纪在柔佛拉玛地区出土的中国 瓷器和15世纪专为伊斯兰教徒制作的明代瓷器。展品中还有说明明代航海家 郑和访问马六甲史实的文献复制品。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位于吉隆坡西郊,湖滨公园南口东侧。1963年开始展出,该馆是一幢两层的“米南加保”风格的古典式马来建筑。外形宏伟,堂皇的入口处两侧墙上嵌饰着两幅描绘马来西亚文化历史的巨型壁画,画长35.1米,高6米,刻画细腻,描绘逼真。左墙壁画描绘着马来西亚各种手工艺品制造的全面情况,右墙壁画描绘从12世纪北马的兴都教(印度教)和佛教时代起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的各个历史重要场面。进入博物馆,中间是大厅,两侧为4个展览室,展出马来西亚历史和经济史料、马来风俗民情、当地持有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模型等。展品中有16世纪在柔佛拉玛地方发掘出的中国瓷器和15世纪专门为伊斯兰教徒制作的明瓷。还有马来西亚皮影戏与各国皮影戏的资料。在马六甲州展品内,有叙述明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的文献复制品。





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位于屈佛街一座山丘的顶端,在湖滨公园南口东侧,为马来高殿式建筑。 它是马来西亚国内最主要的博物院。现在的博物馆是原来的老馆-雪兰莪博物馆-意外被毁后在其旧址上兴建而成的,1963年8月拉赫曼总理主持开幕仪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有一个巨大的"米南加保"(menang Kaban)风格的屋顶,门前两旁有水池,正门两侧有两幅巨型壁画,画长35.1米,高6米。左侧画着马来西亚各种手工艺品的制造过程,右侧画着从12世纪起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性场面。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位于吉隆坡西郊,湖滨公园南口东侧。1963年开始展出,该馆是一幢两层的“米南加保”风格的古典式马来建筑。外形宏伟,堂皇的入口处两侧墙上嵌饰着两幅描绘马来西亚文化历史的巨型壁画,画长35.1米,高6米,刻画细腻,描绘逼真。左墙壁画描绘着马来西亚各种手工艺品制造的全面情况,右墙壁画描绘从12世纪北马的兴都教(印度教)和佛教时代起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的各个历史重要场面。
进入博物馆,中间是大厅,两侧为4个展览室,展出马来西亚历史和经济史料、马来风俗民情、当地持有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模型等。展品中有16世纪在柔佛拉玛地方发掘出的中国瓷器和15世纪专门为伊斯兰教徒制作的明瓷。还有马来西亚皮影戏与各国皮影戏的资料。在马六甲州展品内,有叙述明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的文献复制品。

●历史馆:展现马来半岛各时期的历史。展品中有在柔佛拉玛地区发掘出来的16世纪的中国瓷器和15世纪专门为伊斯兰教徒烧制的中国明瓷。还有叙述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的详细文献资料。  

●金属工艺与乐器馆:陈列各样物品,从厨具、家庭用品、仪式装饰,到武器以及乐器。 

●文化馆:收藏马来西亚的各种文化风物,从日常消遣到仪式习俗皆有,包括传统婚礼,皇室割礼及华人的古董等传统物品。  此外还有国家运动馆,国家历史馆,室外展览。 博物馆底层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手稿和图册。游人只有经馆长允许才可入内。国家博物馆定期举行主题展览,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9:00至下午6:00,但星期五除外,星期五中午到下午2:45闭馆。门票售价为马币1元


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前的壁画——马来西亚国家历史沿革图,图中央上端有1409的标志,以及带有“郑”字旗的宝船。  
惟妙惟肖中国龙郑和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记载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华人热爱郑和,马来族和其他民族都很热爱和尊敬郑和。这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里有生动的记述。位于首都吉隆坡的国家博物馆,是马来西亚最权威、最大的博物馆,由3栋相连的大楼组成。博物馆主楼大门两侧是两幅巨型壁画,由彩色瓷砖拼成,连起来约有60米长,讲述了马来西亚发展的重要历史。右起第一幅壁画是印度梵天神像,表明印度教的传入,接着就是郑和船队到马六甲时的盛况。画上数艘宝船扬帆海上,雄伟壮观,其中几艘宝船悬挂着大旗,旗上的“郑”字清晰可见,迎风飞舞。在画面上方,是郑和首访马六甲的年份——“1409”。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指的是郑和第三、四、五、六、七次下西洋期间到访马六甲,其中的第三次就是在1409年。在壁画上还有一支舞龙的队伍,龙身盘绕,龙首前还有人举着宝珠,惟妙惟肖,完全就是中国民间的腾龙戏珠图。馆长深情述历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博物馆馆长亚迪博士说,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更是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马来西亚不仅在吉隆坡举办大型纪念展览,还组织马、中郑和研究者举行研讨会。亚迪博士拿出研讨会和纪念展的邀请函给记者看,上面用中文、马来文和英文写着:“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以‘厚往薄来’的思想沿途传播先进文化和技术,播下和平友好的种子……”亚迪博士说:“郑和5次来到满剌加国,就是现在的马六甲,在这里都有记载。马来人民都喜欢郑和,不仅因为他勇敢,还因为他的和平友好。当时,以他的船队的装备,完全可以占据马六甲,但郑和船队满载着中国的‘珍宝’来到这里,同时带来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动了马六甲的繁荣,马六甲后来能成为著名的港口与郑和不无关系。马六甲历史上曾经几次被外国侵略者控制,郑和与他们不一样,他是马来各族人民的朋友。我个人很喜欢郑和,还因为我知道郑和也是穆斯林,他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信仰,与各族人友好相处,我钦佩他的友好和包容。”  
青花瓷器受欢迎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古时的玳瑁家具、服饰、纺车和各种中国瓷器。同来参观的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孔远志是研究郑和的专家,在一个摆放着精致瓷器的大展柜前,他指着其中的青花瓷说,中国古代的青花瓷器在当时最受欢迎。郑和船队还将青花瓷带到非洲,在那里被视为珍宝,考古发现一些贵族还将青花瓷器镶嵌到墓碑上。东南亚人民也十分喜爱郑和带去的青花瓷器,郑和的船队在经过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时,把当地的勃青和苏泥带回了中国,使中国的制瓷水平更上层楼。孔教授说,郑和将中国瓷器和文明带给马来人民,而这里也为郑和提供了更好的材料,为提高中国制瓷水平做出贡献。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而郑和是推进文化交流的友善大使。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马六甲 2




这是荷兰人留给马六甲最重要的历史遗迹------荷兰红屋。据说荷兰红屋是东方最古老的荷兰建筑。楼上开辟了历史、人种和文学博物馆,用英文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历史发展。






Beca merupakan satu pengangkutan untuk pelancongan menaiki sambil melihat sekeliling Melaka.



步出荷兰红屋后门,便是圣保罗山。沿山间小径可直上山顶的圣保罗教堂遗址。(只剩几面墙了)圣保罗教堂由葡萄牙将军Duarte Coelho在1521年兴建的。1753年,荷兰人自己另建了一座教堂,却把圣保罗教堂则做为荷兰贵族的墓地。葡萄牙人仅用一个月就灭掉了马六甲苏丹王朝。之后,葡萄牙人在城内进行了宗教文化清洗。他们驱逐了伊斯兰商人,拆除了清真寺......圣保罗大教堂前立着一尊白色的雕象,是圣芳济雕像。圣芳济是将基督教带来马六甲的传教士,其墓地就在雕像旁边。站在这里可以跳望马六甲海峡。的确有登于此,扼海峡之颈,天下唯我独尊之感。想必当年葡萄牙人在此屠城拆清真寺建教堂时,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荷兰的大炮会以同样的方式在海上向此发起无情的进攻。并把它高高在上的教堂沦为墓地吧。这个曾经海盗猖獗的著名海峡据说至今依然活跃着很多海盗。

从圣保罗山往东走,有一条小径,沿此下山。山脚下有一葡萄牙人建的城堡。叫圣地亚哥城堡。(圣地亚哥是葡萄牙的保护神)。号称东南亚最大和最坚固的城堡据说建城堡的石块采自爪哇海底的陨石,石块之间用熟糯米和石灰调成的浆粘接。这座最坚固的城堡在150多年内经受了不同入侵者多次攻击都岿然不动。最后,英国人只好用重炮彻底摧毁了这座宁死不屈的石头城。现在,只剩下一座城门幸免于难。

在圣保罗山丘下,还有一座仿造的木制马来苏丹皇宫。馆内主要展示的是马六甲文化。你喜欢这种木房子吗?我对这种木房子的喜欢是属于叶公好龙似的。我怀着一种紧张的心情小心而又快速地在这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长廊里穿行。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推开一扇又一扇门。虽然谈不上什么深宫大院。但照不进阳光的屋子始终让你清晰地感受自己重重的心跳。我是不喜欢这种禁锢的。我明知道它不具备任何危险性,与阳光与空气只是一墙之隔。但因为,空无一人的建筑物内,如此漫长,让人不禁心慌。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对那些幽深的房子产生恐慌心理。
继续沿着山下的路往西走一段路。有一航海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一条葡萄牙大帆船的模型。真身在运送马来西亚战利品回欧洲时沉没于海底。在JI KOTA 街上有好多文化博物馆。有兴趣的去看看。








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寺庙。青云亭。木庙内木雕泥塑精美。独出心裁。巧夺天工。里面贡奉着观音大力士。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不过我没有烧上一柱香。为什么?青云亭最吸引人的木雕实在太美。人人烧上一柱,这些华丽的木雕怎能消受日日的香火熏陶?要环保。赤日炎炎。更要小心火烛。进庙膜拜,即便不磕头,只要内心一片安宁,又有何所求?







当你在街上走着的时候,一个三轮车夫经过你的身旁,他慢悠悠地骑着,一边听着他手提式收音机播放的旧时粤语舞曲。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走在电影场景里。这并不是49年之后的中国文化特征。更不是日新月异的中国所能传达的中国概念。我没有去过其它地区的唐人街。但从各种媒体中所得知的唐人街的密码无外乎这是这几个:繁荣的贸易市场。强大的民族符号。忠诚的国家信仰和妈祖崇拜。但又是何促成了唐人街如此的文化特征。那该归功于明朝宦官郑和了。是他带着丝绸茶叶陶瓷开始了物品交换之旅。灯笼。琉璃瓦片。石狮。龙。宗祠。牌坊。这一些无外是明朝皇帝权力的象征。马六甲。槟城。新加坡。这些都受马六甲王朝影响的华人社区至今都坚持讲华语。东南亚诸多国家都有三保庙。三保是郑和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太监能像郑和表现得如此英雄,从来没有一个太监能博得如此高的声誉与赞美。妈祖原是福建东部海域的局部信仰。是郑和扩大了她被膜拜的范围,让她几乎成为整个海外华人社区的精神信仰。马六甲的唐人街带着郑和所赋予的中国密码飞越地球落户欧洲美洲澳洲。所以,我觉得,唐人街所传递的文化,准确地讲应该是海外华侨社区的文化。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峇峇与娘惹

马来峇峇是华人与马来女子的混血儿,其中女子叫“娘惹”。马来峇峇通行马来语,主要信仰回教,亲母方面多于父方,多重女而轻男。他们吃饭不用筷子,以右手代之。女子的服装也别有特色——马来亚“娘惹”装(侨史珍藏)


图为马来亚“娘惹”装



图中艳丽的服装为马来亚“娘惹”装。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女子通婚所生的子女被称为峇峇(BaBa),其中女子都叫“娘惹”(Njonja,Nyonya)。
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人通婚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时就有福州华侨阮、芮、朴、樊、郝等姓来到马六甲,定居并“娶番生子”,久之连姓氏也忘记,变成远、裔、飘、盆、哮等姓。《明史》也记载,马六甲男女发上均打髻,但有些肤色比较淡薄者,是华人的后裔。由此可知早在明朝就有华人与马来女通婚。
英国开辟槟榔屿和新加坡港后,华侨人数也因而增加,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据卜烈尔氏《马六甲海峡英属地统计表》中所显示的数字,1850年新加坡华人有27988人,其中男25749人,女2239人,男女比率为十二比一。这就决定了很多华人必须娶当地女为妻。
在服装上,19世纪峇峇的服饰,男人喜欢长袍披身,穿布鞋,戴布帽,留辫子,完全是中国式的打扮,当然也有穿西装系领带,一身光鲜的洋人装扮。女子“娘惹”则穿马来服。马来亚“娘惹”的马来服与传统马来服又略有不同。传统的马来女上衣,前后对襟一样长,平常无装饰,颜色较深,多黑色、红色或其他深色。“娘惹”装前长后短,前多绣花纹,颜色多浅、淡、雅。下服则用马来裙(纱笼)装束,纱笼与中国古装相似。
在语言上,马来峇峇由于母亲不懂汉语,孩子与母亲一起学会了马来语,但峇峇所讲的马来话,与地道马来语不尽相同。其一,峇峇马来语夹杂许多闽南方言;其二,峇峇把许多马来语发音作了改变;其三峇峇用中国语法来讲马来语。这种峇峇马来语自成系统,称为峇峇语。
在婚姻上,峇峇虽然是华族男性移民与马来女的混合结晶,然而到了19与20世纪期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娘惹”却不嫁马来男士,而与男性峇峇成婚。有迹象显示,峇峇中的望族,也重视门第间的门当户对。这种望族间的联姻,不仅可以使彼此的姻亲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成为彼此间经济合作的纽带。另一方面,娘惹也乐于嫁给来自中国的“新客”,可保持纯粹的中国血统,也可以把新客入赘女家,成为有力的助手。
马来峇峇的特点是:在人种上是华人与马来人的混血儿,在语言上通行马来语,在信仰上主要信仰回教,在社会习俗上亲母方面多于父方,所以子女多重女而轻男。在衣着上穿马来装,在日常生活上,吃饭不用筷子,以右手代之。
华侨与马来女通婚所生子女,一般三代后为峇峇,即“三代成峇”。随着峇峇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峇峇社会。峇峇社会形成于18世纪,在19世纪英国统治时期得到发展。20世纪以来,峇峇群体逐渐并入华人社会中。



“娘惹(Nyonya)”是一个族群的总称,始于明朝之后。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众多随从,很多在南洋一带生活下来,和当地的男女通婚,生下的孩子,女孩就叫“娘惹”,男孩就叫“峇峇(Baba)”,到了现在娘惹就成了他们的泛指。娘惹在延续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马来等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娘惹马来语、娘惹服饰、娘惹珠绣、娘惹餐具、娘惹菜肴……
由于华人勤勉,不怕吃苦并且善于经商,所以娘惹家庭一般都家境殷实,处处透着大户人家的贵气。比如女孩子在嫁人前不能出门上街,在家要学习女红,刺绣、珠绣、烹饪……学好这些,才会被认为是有教养。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 manek),出嫁当天新人要穿白衣,之后保存起来,百年之后又要再穿上,这样夫妻来世还能相伴在一起。娘惹从小就要学习的娘惹菜,是以传统的中式食物和烹饪手法,与马来常用的各种香料结合创造出的第一代“Fusion”菜,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大量使用自然香料食材,带有酸辣,有着十足的热带风情。有钱的娘惹人家,会在特殊的日子摆请“长桌宴(Tok Panjang)”,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享用丰盛的娘惹菜肴。“Tok”是福建方言,意为“桌子”;“panjang”是马来语,意为“长”。

峇峇与娘惹的餐具















Baba and Nyonya Table Chair

















峇峇与娘惹刺绣和珠绣













峇峇与娘惹婚礼












峇峇与娘热菜肴